清代大运河衰落前,扬州因运河之利而繁华富庶。“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诉说着当时的繁华盛景,“春风十里扬州路"中的"扬州瘦马"更是声名远播。然而到了清末,扬州日渐衰落,虽然狎妓之风逐渐消散,但浮夸享乐的风气依然存在,以致有"扬虚子"之称。衰落的扬州,恰似当时的清帝国。
而扬州文人,恰如当时的中国,虽然腐朽而自大,但也承袭了传统士大夫的风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皆是发自真情,传递永恒的艺术感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仍保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爱国情操。扬州史可法衣冠冢的重要地位,正是明证。
每个时代都有其价值标准,这些标准往往产生于强健生命与时代巨轮的碰撞。我们不应简单地以现代价值观批判古人。但可以看到,即使在最传统的士大夫家庭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依然能激发革新的力量,如野火燎原,既能摒弃腐朽,又能开创新篇。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这种进取精神。1926年,江泽民生于扬州一个传统家庭。他融汇了传统、西方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精华,精通音律书法,通晓机电政务。在这些才能背后,我们依然能看到天行健的进取精神,以及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
造访扬州,水和船固然重要,但江同志故居更值得一游。
五月三十日清晨,搭乘高铁前往扬州。
抵达后换乘公交前往大运河博物馆。车上多是老年人,司机也操着地道的扬州方言。所幸扬州属于官话区,仔细聆听基本都能明白。
或许是受老龄化影响,城中年轻人较少。扬州市政府推出了面向南京大学生的"青扬码"政策,凭码可免费游览多数景点和乘坐公交。
大运河博物馆内容丰富,共设三层十余个展厅,全方位展现了大运河与扬州的历史文化渊源。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运河的工程智慧:由于地势起伏,运河各段流向各异,需要引入多处水源。古人巧妙运用水闸系统控制水流,解决了船只逆坡而上的难题。
在大运河博物馆门口发现了非常好喝的扬大酸奶。光这一天我就喝了四瓶。
参观完运河博物馆之后,前往何园参观。但何园和苏州园林区别不大,而且在规模和精致度上更是不如苏州园林。
在何园的门口,品尝了五十一碗的扬州炒饭,虽然贵了点,但确实好吃。
淮扬菜虽然清淡,但也美味。😋
市中心皮市巷的小路。
在江泽民故居附近发现了一家旧书店,里面不少老报纸和书籍,不禁看入了迷,最后花了三百大洋买了五份报纸两本书。出门之后忽然疑心自己被坑了… 这些老书回收价约为0,价格基本上取决于其历史意义,而历史意义什么的在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就只能靠讲价摸清楚对方底线了…
江同志故居,可惜里面不能拍照。
几进几出的大院在什么时候都算高档,不愧是扬州名门。也难怪江的多才多艺与热爱表达这么有有扬州文人的风格。要是没有养父江上青烈士,江同志的出身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孤臣心”。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总是那么有力量。
前往瘦西湖。北门大明寺就是鉴真和尚待过的地方,但时间所限就没有进去。
走完瘦西湖,并没有看到非常惊艳的景色,二十四桥也不过如此。也许坐船,或者等明月出来后会更美吧。
晚上坐火车回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