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社会学」笔记

Posted on Nov 23, 2024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写在前面的感想

吉登斯的这本「社会学」虽然只有薄薄百余页,却都是精华。做笔记时差点把整本书都复制一遍…(所以与其看笔记倒不如去看书_(┐「ε:)_

读完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有:

  1. 社会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是批判的学科
  2. 社会学理论的两大主流:资本主义理论和工业社会理论
    1. 吉登斯简要介绍了这两种理论,并对比了这两种理论对现代社会的不同看法
    2. 吉登斯同时批判了两种理论,认为真相应该是某种折中

此外,我也感受到,这些社会学理论的背后都有一些基本的价值,我所总结出的是:机会平等结果平等。这两者不可得兼,但也要一定程度上兼顾。前者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后者能保证社会和谐。「礼记」中的「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似乎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我们肯定也有别的价值:比如自由,比如家庭… 但是这两种平等似乎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核心问题。

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理论的分歧点在于:

  1. 对于社会现状的判断不同:如果有更好的调查方法和更详实的数据,应该就能弥合这个分歧
  2. 对于未来的预测不同:这主要源于他们所构建的理论不同。一个好的理论应该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3. 基本价值的偏差:如密里本德相对于拉伦多夫,似乎更重视结果平等。前两者的分歧都可以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弥补,但是价值观的偏差就不能了。

不过,价值观也并不是什么先天就刻在DNA里的东西,而是受到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影响。所以社会学就像社会自身的哲学一样,会在实践中不断重新定义自身。

就像我们需要哲学一样,我们也需要社会学。这是由人本身理解世界的冲动决定的。即使这种理解只是特定条件下的谎言,或者部分的真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在了解了社会学的大体框架后,我也产生了下面一些问题,等待后续有机会再去研究。

  1. 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产权以及自由的概念本身就蕴藏了不平等——究竟哪里不平等了?难道有一种在具有相同自由的程度下还更平等的社会形态吗?
  2. 第三条道路:吉登斯以及许多人主张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似乎在上个世纪也有不少政党践行这一理论。第三条道路究竟是怎么样的?它成功了吗?
  3. 参与式民主:吉登斯提出,现有的代议制民主存在许多问题,其本身的前提就是官僚制,而且民主只保留在了政治领域。但是,在人口众多的前提下,难道真的能实现参与式民主吗?
  4. 自由市场的问题:许多社会学家对自由市场提出了批判,认为其逐利的本性反而限制了人自发生产的积极性。甚至对垄断资本提出了赞扬——垄断资本至少没有那么逐利。但是显然竞争不充分也降低了市场效率。那么,不充分的竞争究竟在什么程度上,以什么方式影响了效率与平等呢?
  5. 技术发展的问题:技术发展对社会形态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比如上个世纪白领阶层的出现。如今信息产业的发展似乎大有取代大部分工作之势,或许真将制造一个庞大的失业者群体。所以,技术发展到底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如果技术发展反而破坏了社会(就如同19世纪许多工人的生活水平甚至不如农民),我们有办法改变吗?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1. 1789 年法国大革命,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由纯粹人间理想所指引的运动——自由和平等
  2. 18,19 世纪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工业化,人口大增长,深刻地改变了社会
  3. 在欧洲,这两场大革命带来一些列社会变迁,当人们试图理解这些变迁的条件及其可能的结果时,社会学诞生了。但同时,社会学形成的思想背景也促进了两次大革命

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
    1. 一个社会就是一套制度化(institutionalised)行为模式的集结(cluster)或体系
  2. 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如人类学,经济学都把社会作为共同的研究对象,但社会学的显著特征在于它集中关注“两次大革命”以来所出现的各种社会形式。
  3. 最终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重点研究的是过去两三个世纪工业转型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1. 注意: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间不存在明确分野,而且这种分野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

  1. 在一开始,许多社会学家认为,研究社会就应该像研究自然科学一样

    1.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预测就是为了控制(Prévoir pour pouvoir)
    2. 涂尔干主张,社会现象应当作为事物(things)来处理:我们应当把我们自身看作是自然世界中的客体。他从而重申了社会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相似性。
  2. 但是吉登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仍然和自然科学有区别

    1. 我们无法像了解自然世界中的客体或事物那样来了解社会或“社会事实”,因为社会仅仅存在于人类自身的创造和再创造行为中。
      1. 我们创造社会的同时,社会也创造了我们
    2. 社会学的实践意涵也不能直接等同于科学的技术用途
      1. 作为人类,我们不仅仅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本身构成了历史及其未来面貌的内在组成部分。

社会学的想象力:

  1. 社会学的实践需要唤起C.赖特·米尔斯所谓的“社会学的想象力”
    1. 历史的想象力:能够意识到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2. 人类学的想象力:能够意识到原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区别
    3. 批判的想象力:能够想象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

为了解释“两次大革命”对世界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历史上有两天主线:工业社会资本主义。这两个术语并不是单纯的标签,而是代表了社会思想家在理解现代世界变迁的本质时形成的两种对立途径。

“工业社会”术语是19世纪初期由圣西门(Comte Henri de Saint-Simon)在其作品中提出的,他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后来被其他研究者所采用的普遍性理论准则。这条主线内部差异也巨大。

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首先是与卡尔·马克思联系在一起的,尽管马克思的主要观点也出自此前社会理论、哲学和经济学各种思想流派。

下面以典型的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理论为例,比较两者不同:

  1. 工业社会理论
    1. 主要观点
      1. 当代世界最重大的变迁在于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向以机械化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过渡。
      2. 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代表了历史上的进步运动。
      3. 对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发生在西欧的阶级冲突,工业社会理论认为,这是从传统农业秩序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张力的结果。 但是,随着彼此能够接受的工业谈判模式得到建立,以及“政治公民身份权利”——投票和组建政党的权利——扩展到大多数人口,这些紧张关系很大程度上被化解了
      4. 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自由民主国家的兴起。自由民主制度是一种常见于西欧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盛行议会制政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政党通过选举的方式获取议席。
      5. 工业社会理论的支持者假定或认为,工业秩序一旦出现,就存在其基本的一致性。这种观点有时得到了最为直率的表达,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克尔(Kerr)和他的同事。当然,它也遭到了如本迪克斯(Bendix)这一类人的强烈批判,他们强调,在当代社会,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方式。
      6.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论点在于,“不发达社会”深陷于传统制度之中,如果它们想要获得西方社会的经济繁荣的话,它们就必须从传统制度中解放出来。从世界上未实现工业化的社会而言,工业社会的观念通常与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密切相关。
    2. 一个代表人物 达伦多夫 的论述(如何看待后马克思时代)
      1. 资本主义已经过时,现在是工业化时代
        1. 达伦多夫所使用的“工业化”概念表示的是工厂或企业中商品生产机械化的涵义,而工业社会则表示在该社会中,工业主义已成为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2. 达伦多夫毫不迟疑地告诉我们,工业化是影响当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现象。他说道,资本主义仅仅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一种仅仅局限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西欧社会的过渡形式
      2. 因为所有权和管理权,所以已经没有资本家
        1. 但是,这种所有权与管理权重叠在一起的现象仅仅是一种短暂的现象。自马克思时代以来,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所有权不再赋予对企业权威体系的控制权了。
        2. 资本主义社会不过是工业社会的一种次要形式,不过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
      3. 社会流动性的增长可以带来机会平等的扩大。
        1. 个体在教育体系的成功或失败将成为影响其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教育使社会流动更趋自由,而这一趋势又成为工业社会稳定成长的关键。
        2. 人们的地位将更多取决于涂尔干的“内在不平等”,而非“外在不平等”
        3. 个人将找到与其智慧相当的社会地位,而这又依赖于一个善意国家的引导。
      4. 善意国家能调节不同阶级冲突
        1. 自由民主国家的出现,各种工业仲裁形式的建立,包括法律上对罢工权利的正式承认,使工业领域的冲突得到了调节和控制。前者使政治领域中代表各种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的正式组建成为可能,后者则使工业领域中的不同利益得到了类似的承认。
  2. 资本主义理论
    1. 主要观点
      1. 经济活动形式的资本主义
        1. 资本主义的两个基本结构:资本雇佣劳动力
        2. 假定作为经济活动形式的资本主义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已经出现,并且为工业化的启动提供了刺激因素。
        3. 工业化的过程——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向以城市为基础的工业劳动阶级的转换。
        4. 资本主义是一种永不休止、不断扩张的体系,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处于支配地位,并推动了与工业革命联系在一起的技术革新。
      2. 政治制度的资本主义
        1.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经济活动形式,同时,由于他相信,其他制度与这种经济活动形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也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社会类型
        2. 在马克思理论中,阶级关系直接把资本主义经济组织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制度连接在一起。
        3. 1789年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兴起。
        4. 资本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社会,形成这种社会的各种阶级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冲突或斗争的关系
        5.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依赖是一种不平衡关系:工人很少能够控制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而雇主却能够依照自己的目的获取利润。
        6. 阶级冲突并不会仅仅局限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将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得越来越尖锐。
      3. 国家是阶级权力的表现形式
        1. 马克思的时代,大部分人都没有投票权力(因为财产限制)
        2. 劳动者政党的组建受到法律限制或禁止
        3. 国家更注重于维护资本主义劳动契约
    2. 一个代表人物 拉尔夫·密里本德(Ralph Miliband) 的论述(如何看待后马克思时代)
      1. 资本主义仍然存在
        1. 在密里本德看来,尽管存在着大型企业不断成长和国家不断染指经济领域的现象,资本的私人所有权仍然是当代西方社会的首要特征。
        2. (资本主义社会)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们都是高度工业化的社会,二是其经济活动的大部分工具都为私人所占有和支配。
      2. 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并没有导致资本主义解体
        1. 首先,这种分离将不会产生通常所说的进步意义,少数股票持有者依然能够控制一个大企业,只要它的其他股份是高度分散的。
        2. 更为重要的是,资本所有者和经理在维持资本主义的生产框架方面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他们都来自相同的特权背景,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支配阶级。
      3. 社会流动性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
        1. 密里本德认为,大部分流动都是“小幅度的”(short-range),也就是说,是阶级体系中毗邻地位之间的流动,很少存在“大幅度”的流动,使来自工人阶级背景的人能够上升到精英群体。
        2. 即使把一种较具‘精英’(meritocratic)方式的升迁路径嫁接到现存的经济体系中去,也只能保证许多工人阶级出身的人能够上升到现存阶级体系的上层。这种结果或许是怡人心意的,但它不会把现存的阶级体系变成另一种不同的体系。”
      4. 阶级斗争依然是核心
        1. 普遍公民权和工业仲裁程序,但在密里本德看来,它们只有在阶级斗争中,而且也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并且它们仍然是阶级斗争的核心。(并非善意国家赐予的)
        2. 苏联模式:它至多是一种残缺的或扭曲的社会主义面貌。
        3.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巩固,而不是瓦解了现存秩序
          1. 为了赢得选举的广泛胜利,它们通常必须淡化其社会变革的方案。一旦上台执政,它们的实际政策也不会像选举运动时所标榜的那么激进,因为既得利益阶层出于其既有的地位和特权所受到的威胁,将会提出强烈的抗议。
          2. “议会制社会主义”(parliamentary socialism)本身不可能奏效,只有借助于议会之外的额外运动,彻底的社会变革才有可能实现。
        4. 他认为,由于受流行意识形态的影响,西方社会主义政党出现了广泛的改良主义倾向。
          1. 控制了生产工具和政治机器的阶级同时也就控制了这个社会的信仰和象征。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密里本德所谓的“同意工程学”(engineering of consent),它可以在人口中培育起对现状的顺从态度。
          2. 在达伦多夫看来,教育是通往平等的主要车轮,它促进了流动性和“精英式”社会秩序的形成,但在密里本德眼里,教育主要是一种阻碍社会变革的现象,因为教育体系在每一代人那里都会被反复用来创造有利于统治阶级利益的总体意识形态。

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几个关注点:机会平等社会和谐,以及阶级冲突的地位

  1. 机会平等在于每个人都得到与其智慧相当的社会地位(選賢與能)
  2. 社会和谐在于社会的整体结构不存在过分的不平等和压迫(講信修睦)
  3. 当前两者不能满足时,就会有阶级冲突
  4. 资本主义理论解释了这两种不平等的来源
  5. 拉伦多夫,密里本德对马克思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的描述都赞同,但区别在于近一百年西方社会的变迁
    1. 现状的判断不同 -> 需要详实的数据支持
    2. 趋势的判断不同 -> 需要完善的理论支持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 禮運

吉登斯的最后评价:

  1. 在逻辑上,工业社会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都未必说得通,在经验上,两者也未必可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具有无限可能性的世界,我们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形成了这些可能性。
  2. 但是,评估上面所勾画的这两种观点依然是重要的,我们要看看何者更为准确。因为这将强烈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最有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的认识,同时还强烈影响我们有关社会变迁方向的最现实选择的认识。

若干的现象进一步讨论

阶级分析问题

股份制大公司

现象:

  1. 这里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不断提高的经济集中(concentration of the economy):大型公司对经济生活的支配。
  2. 20世纪初以来,美国200个最大的公司以每年递增0.5%的速度扩大了其在总资产中的份额。今天,这200个最大的公司已经控制了整个工业生产的3/5左右。与此类似,200个最大的金融组织现在也控制了美国全部金融交易的一半以上。
  3. 在这些大公司中,大部分都是所谓的公开招股公司(public corporate):也就是说,公司由股票所有者所“拥有”,它们发行既可以买进也可以卖出的股票。

这说明了什么:

  1. “经理主义拥护者的立场”(managerialist position)
    1. 与全盛时期的企业家资本主义相比较,巨型公司已经“更不那么资本主义”了
      1. 19世纪时期的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因此,每一个公司都致力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但是现在,巨型公司已经处于某一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它们能够支配市场,而不被市场所支配。
    2. 另外,这种观点还进一步认为,它们已变得更关注于稳定和长期增长了,而不是一时的最大利润。
      1. 这种公司越来越变成了“满足者”(satisficers)。它们所追求的是总体利润率的维持,而不是把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置于一切之上。
    3. 巨型公司的形式拥有者——即股票持有者——现在不再对公司事务形成强大的控制了,权力已经过渡到了经理手中。
      1. 既然经理不是“资本家”——他们不拥有他们所控制的公司——他们也就更关心公司内部行政管理的稳定,而不是它所追求的利润。一些持经理主义拥护者立场的作家极为强调这一点。他们宣称,巨型公司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一种具有“高尚情感的公司”(soulful corporation),它远离了19世纪那种野心勃勃的、自私自利的公司形式。
    4. 公司越是趋于集中化,以前的阶级团结(solidarity)形式也就越趋于瓦解。
      1. 资本“所有者”现在已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概念,因为现在股票持有者已变得高度分散了。
  2. 反驳
    1. 实际上,早期实业家通常非常注重从长远的角度经营自己的企业,而不仅仅是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2. 或许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巨型公司仍然是在竞争资本主义的框架内运作的
      1.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很少有哪个巨型公司能够真正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这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某一特定经济领域中,这个公司是唯一的商品生产者。
      2. 这种竞争的压力,这种为了获得尽可能高的边际利润的驱动力,实际上可能是非常大的。
    3. 应当注意到,经理主义的主张主要盛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西方工业处于稳定扩张和相对没什么问题的阶段。在随后的几年里,经济危机的再现,以及部分工业化国家依靠低廉的劳动成本使本国的生产商日益居于优势地位,它们给巨型公司在某些经济领域中的获利能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4. 经理也是资本家
      1. 一是与其他资本所有者一样,他们在股市繁荣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二是他们在巨型公司中的活动受资本主义企业这一活动框架的引导。
    5. 支配阶级依然存在
      1.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财富分配方面仍然存在的明显不平等现象。如果我们从股票和股权的角度考察,而不是一般财富的角度来看,少数人占有的情况还要更加突出。
      2. 社会流动的问题——从精英群体的构成角度来看,甚至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流动。

工会:阶级冲突的制度化

现象:

一个世纪以来,墓仍然没有挖好,而且,资本主义未来的继承人尽管不再像其先祖那样充满活力,但也没有那种死期将至的严重威胁。

这说明了什么:

  1. “阶级冲突制度化”是工业社会理论家所热衷的观点之一,而且它也明白地涵盖了他们所着重强调的重点。因为根据这些作者的观点,公开或者破坏性的阶级斗争仅仅局限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工业仲裁模式的建立和规范化使阶级冲突的棱角趋于钝化,并转化成为“工业冲突”。
  2. 政治权力的获得也促进了其工业谈判权利的发展。
  3. T. H.马歇尔(T. H. Marshall)
    1. 19世纪的阶级冲突被此后发展起来的三种连续性“公民身份权利”(citizenship rights)所软化。这三种公民权利是:公民身份权利、公民政治权利和公民社会权利。
      1. 第一种公民身份权利,主要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参与法律体系的权利。
      2. 第二种公民政治权利,主要指普遍公民权的获得,以及组建政党的权利。
      3. 第三种权利主要指工业谈判的权利和获得福利的权利——包括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等。
    2. 马歇尔说道,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公民身份与资本主义的阶级体系一直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但是,胜利的是前者,尽管这种胜利可能并不全面,但阶级斗争的威胁已经不再足于瓦解资本主义秩序了。
  4. 对马歇尔的修正
    1. 马歇尔没有充分强调“资产阶级法律关系”与雇佣工人的地位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特征。
      1. 早期资本家侧重于建立一个能够按自己意志加以雇佣或解雇的“自由”劳动力后备队伍。
      2. 资本主义的劳动契约预先假定了形式上“自由”的个体,他们之间不存在各种封建效忠关系的约束,这是一种通过自由契约所形成的纯粹经济关系。
      3. 但是,这种“自由”实际上有助于雇主支配工人的权力。
    2. 政治权利尽管使每一个人成为了公民,但它并没有延伸到工业领域,可是,这一领域却占据了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3. 马歇尔所描述的公民身份权利的扩张实际上并非国家仁慈的结果,而是必须积极争取的东西。
    4. 马歇尔所说的“福利国家”依然是资本主义
      1. 在私有资本的支配下,生产利润仍然是经济系统的主要动力;
      2. 私有财产,尤其是私有资本的分布仍然是高度不均衡的;
      3. 阶级冲突在经济和政权(polity)层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仍然是阶级社会。

白领阶层

现象:

20世纪西方社会的阶级体系发生的一个引人注目和最受到讨论的变化就是,与体力或者“蓝领”劳动比较,“非体力”或者“白领”工作的相对增长。

这些统计数据似乎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轨迹完全背道而驰。因为马克思相信,大部分人口将注定要成为体力劳动者,从事一些例行单调的工作,小资本家很大程度上将消失,最终形成一个少数大资本家与广大无产阶级对抗的格局。

这说明了什么:

  1. 马克思所设想的是一个两个对立阶级日益分裂的社会。但的确,新中间阶级的扩张已成为一种促进稳定的力量,它腐蚀了工人阶级,使之越来越纳入到中间阶级的队伍中,而不是反过来使中间阶级受到改造。
  2. 但同时许多白领职业依旧具有单调、甚至是机械性的特征
  3. 大部分人认为,尽管新中间阶级并不像统计数据所天真地表明的那么大,但它或多或少已成为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一个复杂因素。

信息技术以及失业者

现象1: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信息技术”所支配的时代,这个时代不再像过去那样由制造工业所主宰。

这说明了什么:

  1. 科学在现代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电脑技术的广泛采用,尤其是最近微芯片技术的广泛普及,将对先前的社会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反驳
    1. 后工业社会概念延续了隐藏在工业社会理论后面的技术决定论。
    2. 在圣西门所构想的“工业社会”中,就是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联合统治。但是,它并没有成为现实,而且尽管当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它仍然不太可能实现。
    3. 只有在一种世界性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充分理解与新技术发展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和经济变迁

现象2: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可能逐渐改变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工作的性质,并提高失业率的水平。事实上,大部分世界经济都深陷于长期性经济衰退之中,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失业率水平也急剧提升。针对这些现象,许多人认为,工业国家将永远不可能再回到20世纪60年代那种“充分就业”的经济景象中去了。

这说明了什么:

  1. 法国作家高兹(Gorz)——工人阶级在消失
    1. 当前的情况是,与其说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体系,反不如说资本主义的成熟越来越缩小了工人阶级的作用。
    2. 在他看来,信息技术将消除大部分现存的体力劳动,同时也将消除许多单调乏味的白领工作。
    3. 现代工业所隐含的生产能力,能够创造远高于满足人类基本需要所必须的财富
    4. 工作本身将成为目的,由它能够提供给生产者的自我满足水平所决定。
    5. 然而,高兹说道,资本主义的后续发展却彻底背离了这样一种预期。管理制度所采取的严格的劳动控制,已经有效地压制了工人形成任何创造性劳动潜力的意识
    6. “当前的重点在于反对劳动的性质、内容、必然性和各种模式,以便使自己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2. 上面所勾画的发展趋势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被高兹所说的“非劳动者的非阶级”(non-class of non-workers)或“新无产阶级”(neoproletariat)所取代。
    1. 这个阶级或者由大量永久失业的人员所组成,或者即使他们在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组织,缺乏阶级认同,职业的保障程度也较低。从长期来看,作为信息技术不断扩张的结果,失业的队伍将会日益增大。
    2. 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寻求满足感的源泉,但这种满足感与工作和工作场所毫无关系
    3. 高兹宣称,我们正在走向一种“二元社会”:一方面,生产和政治管理将会很好地组织起来,以使其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将会出现一个个人具有多元追求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享受和自我满足将成为追求的目标。
    4. 生产主义的工作伦理将让位于一种关注度过“自由时间”的全新观念,这种自由时间将不再仅仅被当作是一天活动之外的余暇。
  3. 希默尔斯特兰德——工人阶级在扩大
    1. 在瑞典,工人阶级并没有萎缩
    2. 他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任何国有工业的扩展,或生产计划集中化的扩展。相反,他希望看到的是工人在某种程度上实际控制他们所从事的生产过程——在高兹看来,现代工业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的。
    3. 相反,他所谈论的是他所谓的“扩展的无产阶级”(extended working class)——指大部分劳动力——他们对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普遍的兴趣。
    4. 希默尔斯特兰德试图表明的是,根据各种阶级意识指标,这种以扩展的无产阶级面目出现的无产阶级不但依然存在,而且还充满活力。
    5. 希默尔斯特兰德所关注的是在工业领域建立起一种工资收入者基金(wage-earner’s funds)制度
      1. 但它们基本都主张实行利润共享制。这种共享制表现在,公司的利润每一年都将按比例转移到员工身上,同时还将特定比例的利润转化成国家和地区发展基金。

国家性质问题

  1. 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日益扩张的问题。
  2. 从经济角度看,资本主义国家在指导生产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直接的作用。在绝大多数这类国家,国家直接雇佣的劳动人口占全国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人口的40%以上
  3. 另外,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同样少不了国家介入的影子,如参与组建监狱、收容所、医院等,参与供给“福利”名目下的各种服务等。
  4. 令人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社会学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国家的存在,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家还是其他流派的社会学家,都概莫能外。
  5. 然而,在过去10年左右,国家却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尤其如此。

国家与阶级

观点1:

  1. 阶级统治的直接工具,直接由资产阶级所支配。
    1. 国家的阶级特征在于国家官僚所维护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延续性。
  2. 在一个依然是阶级社会的社会,统治圈子中存在着相当多的派系和摩擦。

观点2:

  1. 但在普朗查兹看来,资产阶级是一个内在分裂的阶级,国家具有一种独立于资产阶级的“相对自主性”。
  2. 在普朗查兹看来,上层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分裂,但这并不说明资产阶级的支配由此就遭到了破坏,分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制度性架构能够维持下去。

国家与官僚

  1. 韦伯
    1. 资本主义特征:例行化
    2. 只有在非个人化的准则(norm)的基础上,这种例行化的形式才能建立起来,因为这种准则能够对各种程序进行详细的说明,并使精确的经济计算成为可能。
    3. 韦伯比马克思更加强调,资本主义扩张的条件在于官僚制国家的早期发展。在他看来,在国家的管理之下,建立起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和金融体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大规模扩张的必要基础。
    4. 从本质上看,官僚制使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即集中在处于组织顶峰的那些人手里。
    5. 工人被剥夺生产资料的情况并不仅仅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超越资本主义并不见得这一现象就将消失。
    6. 使大部分人仅仅成为“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所有这些都是官僚制的一般特征
    7. 民主的理念起源于小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那些能被称作“公民”的人仅仅占人口中的极小部分,这部分人可以亲自参与各种集会以行使政治权力。
    8. 现代是“政党机器的政治”(party machine politics)的时代,在这种时代里,普通公民的参与程度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
    9. “民主的精英主义”(democratic elitism)或许是一种有限的政治参与模式,但在多党制的背景下,它还是好过什么都没有
  2. 参与式民主的可能性
    1. 寡头统治的铁律既不是一种铁律,甚至根本就是一种未加限制的不确切表达。
      1. 实际上,在高度整合的工作条件下,工人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比以前还要大的权力。因为高度整合的生产线是极度脆弱的,很容易为少部分工人步调一致的行为所破坏。
    2. 所有行动者都是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而不是只受其行动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认识到这一点具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3. 如果处于下层地位的人能够通过这种消极的方式获得某种程度的权力的话(指的是罢工),那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假定,公民身份权利的扩张将进一步把这种权力延展至工业领域。换句话说就是,在当代社会,存在着某些建立“参与式民主”的可能性,不应当像韦伯那样完全排斥这种可能性。正如马克思的分析所表明的那样,这种民主在工业领域将具有特别强大的力量。

国家与革命

  1. 在蒂利看来,革命运动是他所谓“多元主权”(multiple sovereignty)——即指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国家无法在其统治范围内充分行使控制权——情况下集体行动的次级类型。
    1. 蒂利倾向于认为,对利益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追求是革命运动的先导,而“成功”的革命运动则发生在人们设法实现其利益的情况下。
  2. 在斯考切波看来,革命运动的目标典型的是模棱两可和摇摆不定的,大规模革命性变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的结果,是某些群体和运动所要实现的一些较为片面的目标的意外后果。
    1. 当斯考切波强调,重大的社会革命并不是那种有目的地组织起来以推翻现存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运动时,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有目的地形成的社会变动与“结构性”失调所导致的社会变动之间,她或许过于强调了两者间的对立。

世界体系

现象:

在我们的时代,没有什么会比发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中的日常生活行为与跨越广泛时空范围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更富有特色。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

  1. 现代化理论
    1. 第一,第三世界中的传统社会不仅是低度发展(underdeveloped)的社会,而且是不发达(undeveloped)的社会,它们有待工业转型力量的冲击。
    2. 第二,这些国家因此必须重蹈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再生产出“工业社会”所取得的成就。
    3. 批判
      1. 现代化理论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前提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它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支配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意识形态辩护。
  2. 国家之间的不平等
  3. 民族国家
    1. 民族国家可以被定义为:它是政治治理的各种制度,在这些制度下,社会统治者成功地实现了对暴力工具(军队和警察)的垄断,控制成为他们在特定领土边界范围内进行行政管理的主要保障措施。
    2.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情感的兴起息息相关。民族主义可以被定义为:对于某些符号的共同归属感,这些符号可以使特定人群的成员认同他们归属于相同的共同体。
    3. 如果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现代世界体系的一个突出特征的话,那么,民族国家体系同样是现代世界体系的突出特征之一。
    4. 国家间的无政府主义